找到相关内容7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儒佛两家同体精神之对照

    一体不二,同体大悲,故与众生同其忧患﹔有一  众生未救,佛菩萨即视为其性体有亏,因「诸佛如来,以大  悲心而为体故」。(华严经普贤行愿品)  (九)世之学佛者,往往以为悲心,即哀怜穷苦之心,  极不知大悲...

    朱世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2670914.html
  •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

    ﹕「四体诚乃疲,遮无异  患干。」(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)明、黄文焕云﹕「看  破世界之言,非阅世忧患后,不知此语之确。耕即有患馁而  已,无意外之异也。」(陶诗析义卷三)可谓知言。  其二,为弃...

    包根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771092.html
  • 颜尚文: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(1)

    情操,关怀时代的忧患(注二六  ),奠定深厚的国学基础,产生研究佛教史的兴趣。传统教育  不但使他了解、肯定中国固有文化,且以发扬古圣先贤人格思  想之光辉为己任。清华学校、留学哈佛、接受最严格且完整...

    颜尚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471190.html
  • 印光大师——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

    寺产,唐生智枪杀僧徒,以及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,种种迫害与排斥,层出不穷。」[注30]使佛教界无论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均饱受摧残。  印光大师生值国难、教难内外忧患交煎之际,置身新旧时代交替并东西思潮纷杂的...国难、教难内外忧患交煎之际,置身新旧时代交替并东西思潮纷杂的局势,却能知己知彼,以真知灼见自传统文化中撷取精华,发挥契理契机的教化作用并以其精诚笃实的行持,感召万千生灵信愿念佛成为民国初年皈依徒众数量...

    陈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271357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地向后世子孙延伸,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之所以饱经忧患而终不至于灭亡的根本原因所在。孔子认为“古之学者为己”,也就是说真正的学者,应当时刻注意自我人格与自我道德的完善,从而实现修身、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
  • 以憨山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“复兴”内涵

    之下,读此诗而想见予者,能若予之想二老乎!」[38]他自谦地说,禅道佛法比不上二老,但恒常地思慕二者风骨,遇患难能如游戏般地随心自在,一样可以讲经说法、批注经典。  憨山不只具有忧患意识──忧法门衰替、...

    见晔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173050.html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心性的觉悟获得生死解脱,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。” 黄庭坚较著重于心性修养,能跳脱世俗烦恼而淡泊自持,将禅法厚植于生命实践当中。黄庭坚进一步融合临济宗参话头、文字禅等修持方法,将“以禅喻诗”的观点运用于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北宋孤山智圆戒律思想研究

    未能尽善,其中的忧患意识和承担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。但愿智圆以佛教经论和现实社会为立足、并在宋初特别是以钱塘为中心的两浙地区产生实际影响的戒律思想,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,以俾垂裕于当代。   [1]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773495.html
  • 略论太武帝灭佛

    认真总结历史教训,沉痛的历史教训,使我们明白应该有忧患意识,清醒我们的头脑,重新审视我们的现状,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。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,愿“太武帝灭佛”这一法难作为警钟长鸣!  注释:  ①汤用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773530.html
  • 学诚法师: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

    者,其明第一,名为慧眼。若无慧眼,虽有肉眼,犹故是盲。……一切有为法中,智慧为上。……住智慧山顶,无有忧患。”(卷第三十)《大丈夫论》说:“有悲无智,非智者所爱;有智无悲,亦非智者所爱,能障无上道。智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773564.html